中国实体企业实效的持续增长方案解决商
INFORMATION
通用设备业的主要驱动力分析(二)
2023-04-03
1798

 

方向一:总量之下,自动化是强需求

 

1、人口红利的最佳时期或已过去,效率或是主旋律

 

人口红利在过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,充足的劳动力+性价比高的工程师。精益制造趋势 下,细化智能制造细分行业需求,做专做精,既需要 know-how 的核心支撑,智能制造 要落地靠的还是“工程师”。工程师红利是当前我国制造业的重要优势之一。完善的教育 培养体系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,工程师团队在持续扩容。持续的研发投入 夯实了企业的核心技术积累,在应用与不断试错中转化为知识产权与产品综合竞争力提 升。工程师红利降低了中国企业的试错成本。相比国外企业来说,中国工程师人才基数 大,且每年有源源不断的新生毕业,保障了行业具备足够多的工程师资源。同时,中国 工程师的工资相较于外国仍偏低,因此国内企业可以以相对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技术服 务以及响应客户需求,如客户对于设计变更的需求、产品故障处理的及时性等。也因此, 凭借快速响应,中国企业能够抢占部分外资的市场。

 

劳动力的供给方面主要有两个因素,劳动力数量+劳动时长。但是,2022 年公布的全国 人口数量统计中,2022 年全国净新增人数近年来首次为负。这反映出,如果将来人口 增长确实放缓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,人口结构的变化(老龄化)将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 题。

 

劳动时长方面,近年来,我国企业单位人员的周平均工作时长逐步提升,已接近周平均 工作 48 小时,按照 5 天计算,每天将近 10 小时,远高于美国、加拿大、菲律宾等国 家。劳动时长的进一步“达峰”或减少将来“以时间换数量”的可能,因此劳动力问题 或将成为未来企业需要重要考虑的因素。

 

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,我国的人数负增长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,由于建国后大学教育普 及是逐步完善的,劳动力的退出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我国的人才结构,适龄劳动力中的 高学历占比将稳步提升,这或是我们新的“工程师红利”的核心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随 着全民平均学历的提升,工资(人力成本)也将进一步提升,因此未来,企业或将采取:1)简单、重复的动作由机器人去替代;2)不断提升效率,用更多的产出增加值去覆盖 人力成本的提升。因此,我们认为,未来制造业确定性的是,机器替人以及效率提升。从国外的角度来看,在经过多年的制造业发展以后,机器人的使用量也在逐步提升。例 如韩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自 2015 年的 531 台/万人提升至 2021 年的 1000 台/万人,密 度接近翻倍,已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密度最大的国家。其他国家也基本保持平稳上升态 势。

 

因此,结合两个方向,我们选择了以下行业。直接替代人的行业主要包括自动化设备、 机器人、机器视觉等及相关核心部件。提升效率的行业包括激光设备、数控机床、高空 作业平台等。

 

2、工控:国产替代步入正轨,自动化率提升创造需求

 

近年来,变频、伺服等国产品牌的市占率逐步提升。其中,根据 MIR 的统计,2019-2021 年,通用伺服国产化率(本土及中国台湾厂商合计市占份额)由 31%大幅提升至 42%, 份额提升明显。

 

提升原因 1:下游设备国产化率提升,为国内企业提供试错机会。伺服的下游偏重新兴 行业,下游中电子及半导体制造设备、工业机器人、电池制造设备均位列前五大应用领 域,合计占比超过 35%。近年来,手机装配线及锂电光伏行业内中国设备企业不断突破, 抢占部分市场份额,出于降本以及供应安全等考虑,纷纷考虑核心部件国产化,而这也 给国内企业创造了试错的机会。同时,由于中国市场足够庞大,在整体占比低的行业也 具备一定的规模,因此孕育了很多细分行业的“隐形冠军”。提升原因 2:工程师红利降低了中国企业的试错成本。相比国外企业来说,中国工程师 人才基数大,且每年有源源不断的新生毕业,保障了行业具备足够多的工程师资源。同 时,中国工程师的工资相较于外国仍偏低,因此国内企业可以以相对低的成本为客户提 供技术服务以及响应客户需求,如客户对于设计变更的需求、产品故障处理的及时性等。也因此,凭借快速响应,中国企业能够抢占部分外资的市场。

 

3、机器人:替人是核心逻辑,市场空间不断增大

 

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,企业招工越来越困难、制造业工人工资逐年增长,导致 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,催生机器换人的需求。根据 IFR 数据,2021 年全球工 业机器人密度(工业机器人保有量/制造业就业人数)约为 141 台/万人,且处于持续上 升状态,其中排名第一的韩国已达 1000 台/万人。经验证,IFR 公布的中国工业机器人 密度明显高于实际情况,或因未考虑私营企业和个体制造业人数,导致用于计算的制造 业就业人数偏低,经过矫正,2021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约为 121 台/万人,较韩国、 新加坡、日本、德国等国仍有不小差距,说明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空间较大。

 

2021 年工业机器人下游行业中新能源相关行业发展旺盛,锂电池行业同比增速达 131%, 光伏行业同比增长 51%;新兴工业市场需求大幅增长,仓储物流、医疗用品、半导体行 业增速分别达 103%、74%、70%。随着新能源行业趋势向好,3C、锂电、光伏需求仍 将保持高速增长,一般工业应用领域不断深入,以及非工业领域应用的拓展,工业机器 人各下游行业会持续发展。

 

在机器人细分品类中,轻型机器人增速较快,小型化趋势明显。历史上,汽车产业对于 机器人的需求占比最高,其需求载荷较高,普遍在 30kg 以上;近几年对于机器人的需 求特征为轻负载、高精度,轻型化需求非常明显。2018-2021 年,Delta 和大六轴机器人增速最慢,轻载机器人(小六轴、SCARA、协作等)增速快于重载,协作机器人的复 合增速达 34.9%,一定程度上驱动了机器人产业二次爆发。协作机器人是一种新型工业机器人,旨在与人类共享工作空间。此前,工厂中的工业机 器人都有安全围栏,将它们与人工操作隔开,但由于空间和安装成本的要求,中小企业 很难安装工业机器人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(例如安装安全传感器),其与人类可以更 安全地合作,因此市场对协作机器人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。此外,协作机器人价格下行 加速,用户导入门槛进一步降低,不少企业推出经济型协作产品,以抢占市场,资本助 力协作机器人市场,进一步拉动市场发展。

 

4、机器视觉:行业长坡厚雪,国产企业非标突围

 

机器视觉具有长坡厚雪的属性,特点是成长期长、天花板高。2021 年全球机器视觉器 件市场规模超 800 亿元,中国市场已成为市场容量扩大的主要驱动力。根据 GGII 数据, 2021年全球/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分别为804亿元/138亿元,同比增长12.1%/46.8%, 2016-2021 年 CAGR 分别为14.0%/24.1%,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增速显著快于全球, 2021 年中国贡献了全球一半的市场规模增量。根据 GGII 预测,预计 2025 年全球/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分别达 1276 亿元/469 亿元, 21-25 年 CAGR 分别为 12.2%/35.7%,中国市场有望继续作为全球市场增量的主要贡 献者。从细分产品来看,3D 视觉在中国仍处起步阶段,2021 年市场规模约为 11.5 亿, 预计 2025 年将达 104.4 亿元,2021-2025 年 CAGR 为 73.5%。

 

5、激光:行业成长性优异,新应用持续拓展

 

行业成长性优异,焊接、清洗等新应用持续拓展

国内激光设备需求维持稳步提升。2021 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收入 821 亿元,同比增长 18.6%,预计 2022 年激光市场收入 876 亿元,同比增长约 6.7%;同时,2021 年中国 光纤激光器市场销售额为 124.8 亿元,同比增长 32.5%。伴随激光应用渗透率提升,激 光设备需求有望稳步增长。

 

激光技术具备明显的平台化拓展属性,在宏观加工和微加工领域应用广泛,并由于其显 著的加工优势,应用场景不断扩展。在宏观加工领域,激光替代传统加工方式并不断拓展新兴应用领域,成长性优异。切割、 打标、焊接是工业激光市场的核心 3 大应用,其中,激光切割居于主导,2020 年占比 为 41%,激光焊接和激光打标应用占比约 10%-15%。

 

切割:设备价格持续下降,功率段提升显著,总体市场渗透度已相对较高,需求仍有望 稳步增长。激光切割赛道竞争激烈,近年来切割用激光器价格持续下降,尤其是今年以 来国内龙头厂商采取较为激进的价格策略进行市场拓展,持续下探的价格不断刺激行业 需求。同时,激光器功率段的提升也使得激光切割目标市场从薄板向中厚板渗透,逐渐 替代传统加工方式。2020 年我国 1kw-3kw 功率段的光纤激光器出货量占到约 60%,随 着各大激光器厂商新产品的推出,预计 3kw、6kw 及以上占比将提升,功率段的提升将 进一步扩大激光切割市场规模。从整机设备销售看,2021 年国内激光切割成套设备市 场达 280.1 亿元,同比+6.6%,多年来维持稳定增长。

 

焊接:细分领域加速渗透,市场空间广阔。受益于激光技术进步和激光器价格下降,激 光焊接设备在各行业渗透率不断提高,下游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显示面板、手机消费 电子等领域需求旺盛。从具体应用来看,国外激光焊接以汽车应用为主(IPG 焊接业务 中 70%以上为汽车行业,包括白车身、传动、座椅等),而国内激光焊接近几年发展较 快,主要应用包括动力电池(约占 30%)、汽车、五金等。以动力电池为例,从电芯制 造到 PACK 组装,焊接都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,极柱、顶盖、注液孔、防爆阀、连接 片等都需要用到激光焊接。此外,随着近两年来激光器大幅降价,新的焊接应用场景也 在打开,手持激光焊呈现大幅增长。

 

6、国产替代加快推进,龙头厂商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升

 

国产龙头激光器厂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。2021 年 IPG、恩耐、相干等国外企业在中国 市场的份额下降,IPG 降至 28.1%。国产激光器厂商锐科激光和创鑫激光市场份额分别 为 27.3%和 18.3%,市场份额持续提升。其中锐科激光与 IPG 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, 2021Q3 公司销售收入首次超过 IPG。我们认为,国产激光器厂商的份额提升具有持续性。一方面,国内头部激光器厂商在泵 浦源、有源光纤、无源光纤等核心部件方面持续提升自制率,在份额争夺的过程中,核 心零部件自制比例高的企业具备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,国内厂商锐科激光、创鑫激光在 持续推进核心件自制。另一方面,国内厂商技术不断突破,功率段持续提升,随着 IPG 激光器功率提升放缓,有利于国内厂商追赶,国内头部激光器厂商正从中低功率到高功 率逐步突破。往后看,锐科激光光纤激光器的市场份额有望超过 IPG。

 

方向二:结构之中,消费类疫情修复或更强

 

1、疫情之后,消费类行业呈现逐步修复

 

2023 年春节是疫情后的第一个春节,从主要城市重点商圈人流情况来看,除了部分受 到返乡影响的特大城市以外,大部分城市商圈人流量恢复到甚至超过疫情前水平(2019 年),相较于 2021-2022 年有明显提升。

 

从出游角度来看,2023 样本景区元旦及春节假期接待人次也有明显修复,景区出游人 数增加。其中黄山景区 1.21-1.27 当周接待人次恢复至 2019 年的 112%,恢复至 2022 年的 199%。

影方面,春节档票房无论是总出票张数还是规模都超过 2019 年同期,较 2022 年同 期有所修复。

 

从 2021 年下半年以来,下游以消费为主的公司营收利润均有一定回落,部分公司 22Q3 已出现较大负增长。杰克股份及宏华数科由于出口业务占比较大,汇率对利润有一定正 向贡献,但即使如此,22 年全年公司营收利润均较之前中枢有所回落。

 

整体来看,2022 年 12 月疫情快速“过峰”以后,主要消费在春节期间有一定程度改善, 受疫情影响的出行及可支配收入问题得到缓解之后,2023 年消费呈现复苏趋势或是大 概率事件。

 

2、纺织服装类设备:周期拐点渐进,龙头竞争地位突出

 

行业波动明显,周期拐点临近

缝纫机分为缝前、缝中、缝后设备,比较典型的是为工业缝纫机(缝中设备),根据协会 数据,工业缝纫机产量呈现明显的周期属性,一般为 3-4 年。由于全行业的数据可追溯 年限不久,我们以行业百家企业缝制设备整体产量来看,周期也一般为 3-4 年。

 

缝制设备与服装生产密切相关。缝制设备的采购与存量设备的更新需求及下游服装生产 产能扩张有关。更新需求中,一般设备的使用寿命都在 5 年以上,但由于机器使用久了 效率会下降叠加厂家会不断推出新品,而服装工人多为计件工资,因此大家都不愿意使 用旧的设备,一般 3 年就会进行存量的更新。当然更新周期也与下游企业盈利相关,利 润不好的时候也会减少资本开支。通过对杰克股份季度营收进行回溯,我们认为纺织业 PPI 与公司的景气基本同步,可以 作为同步指标。当然这是需求的大周期,更新周期的提前或推后也可能会影响短期业绩, 比如以旧换新力度加强,对于销量可能会有短期带动。另外,上轮周期中由于中外需求 错期,对节奏也有一定影响。

 

3、龙头市占率提升明显,行业上行期弹性更大

 

工业缝纫机行业没有较为权威的市占率统计数据。我们以行业比较知名的缝纫机企业的 营收作为替代,可以看到杰克股份的市占率提升明显。(注:分母为上述企业的营收总 和,实际市占率应小于计算值)2015 年杰克股份全球的市占率仅为 11%,2019 年已达 到 21%。中小产能或在疫情影响下加速出清,公司依托供应商稳固的合作关系叠加产品 竞争力的日益增进,市占率有望继续稳步提升。

 

杰克股份产能充足,募投的智能产业园有望逐步达产,预计达产后工业缝纫机产能可以 达到 300 万台,足够支撑行业上行期公司需求。通过以旧换新,尤其是推出新品对 A4 替代,杰克股份有望快速抢占市场份额,市占率提升有望帮助公司快速反弹。

 

4、食品饮料设备:食品饮料有望复苏,白酒贡献新增量

 

品饮料是包装设备行业的重要下游。根据 The Freedonia Group 的统计,2018 年全 年包装设备中,大约 35%是食品,21%是饮料,二者合计占比达 56%。从中国市场来 看,2018 年食品及饮料占整体包装设备的约 53%;除食品饮料以外,包装设备还主要 应用在石化、医药、电子、日化、烟草及其他行业中。

 

从包装机械公司永创智能看,食品饮料领域是其重要的营收来源。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 披露,2014 年公司营收中,饮料及食品占比约 33.5%。当年公司收入中标准单机设备 占比达 43%,标机下游较为广泛,如化工、家电、印钞造币等。因此从包装线角度来看, 食品及饮料为公司重要应用领域。

 

白酒是近年的主要增量。相较于乳制品、啤酒、调味品企业,白酒企业职工薪酬与营业 成本之比较高,自动化水平有待提高。以 2021 年为例,贵州茅台、五粮液、古井贡酒、 山西汾酒职工薪酬与营业成本之比远高于伊利股份、青岛啤酒、恒顺醋业、海天味业等 非白酒企业。另一方面,近年来白酒企业纷纷扩大资本开支,进行技改或引进自动化产 线等。2019-2021 年,白酒企业资本开支相较于 2016-2018 年有所增加。

 

5、注塑机:受益消费修复,规模效应带动盈利能力提升

 

根据中国塑机数据,2021 年中国塑机行业规模以上企业(568 家)主营收入约 950.0 亿 元,同比增长 17.2%。其中优势企业(45 家)主营收入为 438.5 亿元,同比增长 23.3%, 且占规模以上塑机企业主营收入的 46.2%。近年来,中国塑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,2011- 2021 年中国塑机行业规模以上企业、优势企业主营收入 CAGR 分别约 8.0%、8.4%。细分来看,2021 年中国塑机行业优势企业中,注塑机主营业务收入为 313.6 亿元,占 优势塑机企业主营收入的 71.5%。

 

国内注塑机生产厂家较多且主要集中在长三角、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。据中国塑机报 告,2021 年中国注塑机优势企业中,按主营业务收入排序,前 5 强为海天国际、伊之 密、震雄集团、力劲科技、泰瑞机器,行业前 5 市占率合计约为 73.4%,除海天外其余 厂商市场份额均未超过 10%。海天国际为中国注塑机行业龙头,2021 年在优势企业主 营业务收入中市占率为 51.1%,第二梯队内的企业包括伊之密、震雄集团、力劲科技、 博创智能等。其中,伊之密凭借持续的技术投入和积极的销售策略,行业排名持续上升, 未来有望继续提升市占率,坐稳国内塑机领先位置。

 

声明:本网站部分作品内容(视频、图片、文章等)来源于互联网公开途径搜索获取,并未限制转载或者复制,如涉及作品侵权问题,请第一时间告知,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初步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第一时间删除。